官方微博官方微信
简体中文 | English

首页

欢迎选修《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研究生专业课程!2月23日精彩开讲!

发布时间:2017-04-21

课程编号:

80460193

学分:

3

开课院系:

地球系统科学系

适用学科:

地学以及理学、工学、人文社科类和管理学等院系或对气候变化感兴趣的研究生

授课地点:

清华大学经管伟伦楼405

授课时间:

每周四上午9:50-12:15

当前,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国际科学界不断深化对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认识,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通过合作和对话共同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任务,事关全人类的长远利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气候变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进展,解答关于气候变化科学的质疑,更好地认识当前全世界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熟悉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技术选择和国际治理制度,培养敬畏大自然、珍惜资源和节约能源的意识;对于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有所裨益。本课程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国际视野、全局观念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

本课程是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等内容于一体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及预估,气候变化对主要行业、领域及区域的影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和技术选择,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际制度,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之间的协同关系等内容。同时,本课程可以为今后有兴趣从事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同学进一步深入研习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014年12月30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首都高校宣讲交流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中国疾控中心等科研院所以及部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交流会。以时任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院士为首的中国作者团队介绍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要进展及核心结论,展示了自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气候变化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基础、气候变化的风险、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等原则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建议,以及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路径和政策、技术选择等。参加此次宣讲活动的高校师生加深了对气候变化的了解,激发了年轻一代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兴趣。

此次秦大河院士亲率IPCC中国作者团队再次莅临清华大学,将开设一门《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研究生专业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精心设计的:核心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资源和节约能源的意识和理念,促进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重点是培养国际视野、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特点是对气候变化知识框架的全覆盖,包括气候变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进展,当前全世界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技术选择和国际治理制度等。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和未来地球计划(秦大河)


二、观测到的气候系统变化(翟盘茂、效存德)


三、全新世气候变化(邵雪梅)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廖宏、朴世龙)


五、气溶胶和云(张小曳)


六、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张华)


七、气候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周天军)


八、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气候系统模式(高学杰)


九、气候变化的预估(董文杰)


十、气候现象和相关的区域气候变化(周波涛)


十一、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和气候变化情景(姜彤)


十二、气候变化的影响、脆弱性和恢复力(罗勇)


十三、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吴绍洪、罗亚丽)


十四、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姜克隽)


十五、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高云、巢清尘、陈文颖) 


     授课团队成员全部为参加IPCC评估报告编写的中国主要作者,均为正在一线从事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队伍整齐,阵容强大。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授课团队教师简介

 

秦大河:地理学家,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主席团成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积极倡导冰冻圈科学概念,建立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冰冻圈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冰冻圈变化的适应对策方面构建了冰冻圈科学的理论框架。参与领导IPCC 345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以及中国气候环境演变评估工作,为深化认识气候变化科学做出重要贡献。主持《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新理念,使中国气象科技事业发展步入新里程。参与领导的IPCC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曾获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IMO)、2013年沃尔沃环境奖、美国NOAA海洋大气研究杰出科学论文奖、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等。

 

翟盘茂:男,1962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协首席气象科学传播专家,IPCC AR6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主要从事气候诊断与预测,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曾任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诊断专家、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副司长、预报与网络司司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作为主要作者参加IPCC第四、第五次评估报告编写。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家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效存德: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4)。现任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IACS)副主席、世界气象组织极地与高山观测、研究与服务专家组(EC-PHORS WMO)”成员、全球冰冻圈观测计划(GCW)委员;中国Future Earth专家委员会委员,冰冻圈科学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ACS)秘书长;中国气候研究计划CNC-GEWEX副主席;曾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WCRP/CliC)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冰川学(IGS)会理事、国际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南极与全球气候系统计划(AGCS)专家委员会成员,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章主审等国际学术职务。曾获WMO青年科学家研究奖,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一等奖。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

 

邵雪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IPCC AR5第一工作组报告第五章主要作者。从事过去气候变化研究,主要利用代用资料重建过去2000年的气候变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

 

廖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加州理工学院博士(2001)。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20111月至今担任国际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委员。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一直从事大气化学、气溶胶、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等交叉领域的模式研究。IPCC AR5 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7“Clouds and Aerosols”主要作者。

 

朴世龙: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2006年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12年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现任全球碳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Global Change Biology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等杂志编委。发表SCI论文160余篇,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杂志上发表12篇论文。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以及水循环研究。 IPCC AR5主要作者。

 

张小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199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两期气溶胶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1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10余篇,并被大量引用。曾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气象局研究开发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曾任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国际沙尘暴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国际环境污染和大气化学计划-联合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全球大气观测计划/气溶胶-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SCI 期刊 “Tellus B” 编委、“Atmospheric Research” 副编辑等。长期致力于大气气溶胶研究,关注其与黄土堆积、亚洲沙尘暴和雾-霾的联系及其气候效应与环境影响。IPCC AR4AR5第一工作组报告第八、七章主要作者、AR5综合报告评审专家。

 

张华: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研究员、博导。2014年获得中国气象局科技领军人才。任国际大气辐射委员会委员;北极理事会专家工作组专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气象学报》常务编委,J. Meteo. Res.编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曾获2000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笃风正奖;2005年北京市科协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2006年中国气象局研究开发一等奖等。发表论文130余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87余篇;专著一部、合作编写专著两部。主要从事大气辐射研究;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气溶胶-辐射-云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研究;气候模式物理过程研发等。IPCC AR5第一工作组报告第八章主要作者。

 

周天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1),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6)。现任国际SPARC计划SSG委员、GEWEX GDAP委员、CLIVAR/GEWEX联合季风委员会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秘书长;曾任CLIVAR 亚澳季风委员会主席。现任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QJRMS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副主编。发表论文320余篇,其中SCI(E)论文190余篇;合作编写中文专著1部、英文专著2部、教材1部。论文被SCI引用约5000次、Google Scholar Citation 一万余次。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5完成人);201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主要从事气候模拟、海气相互作用和季风变化研究。IPCC AR5第一工作组第十四章和气候预估图集主要作者。

 

高学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2年);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一百余篇,被SCI期刊总引3000余次,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所统计的论文引用超过万次。研究气候模式及数值模拟、气候变化。IPCC 第一工作组AR4第十章、AR 5第十二章主要作者。

 

董文杰: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珠海区域气候-生态-环境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全球变化亚太研究网络(APN)科学计划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东亚区域委员会主席,中国气候研究计划GEWEX主席、未来地球计划(FE)中国委员会ESMIAM耦合模式专家组组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1999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及导师科研奖;201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导师;2016年国家十二五科技成就展。研究气候变化、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等。IPCC AR5第一工作组第十四章主要作者。

 

周波涛: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气象局第三批科技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首届气象部门青年英才。现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统计气象学委员会委员、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编辑、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委、气象学报编委、气候变化绿皮书编委。曾获十佳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二等奖、学笃风正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东亚气候变异及机理、大气遥相关、古气候模拟等方面的研究。IPCC AR5第一工作组技术支撑小组成员(TSU)。

 

姜彤:德国吉森大学博士学位(1999)。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风险评估首席专家。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兼职教授。担任UNEP/WMO气候变化影响国别研究(CLICC)首席科学家。WMO水科学和减灾专家委员。任Atmospheric ResearchClimate Service 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等国际杂志副主编。先后发表近80SCI论文。从事气候变化影响、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IPCC AR4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和水技术报告、SREX报告的评阅人。AR5 第二工作组报告 第三章(淡水资源)的主要作者。

 

罗勇: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兼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副主编。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主要作者,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曾担任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性高级别小组助手。200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过去气候变化分析、气候变化检测、归因和预估以及区域气候模式研发以及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与风电量预报技术开发。

 

吴绍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专业自然地理学,近年主要研究方向: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自然灾害风险、陆地表层格局与过程。主持和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项目;清洁发展机制(CDM)基金项目等。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和技术报告主要作者召集人;第五次评估报告特别报告主要作者;中国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二卷的领衔作者;中国SREX报告核心编写组成员。

 

罗亚丽: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灾害天气研究与模拟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华南季风降水试验首席科学家。首批中国气象局科技领军人才。美国犹他大学博士(2003)。曾在美国宇航局朗利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强降水和强对流发生发展机理及预报理论与方法,云-降水模拟。IPCC SREX 第三章主要作者。

 

姜克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北京能源学会理事,中国人文环境协会成员。研究方向为能源环境系统分析,目前主要研究是以模型应用为主,对未来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预测和情景分析,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对策、区域环境对策进行评价。从1998年开始,参加了IPCC新的排放情景的开发研究,现为IPCC新的排放情景指导委员会成员、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第六章的召集主要作者,以及综合报告作者。作为项目主持人参加了十几项相关研究工作。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研究报告50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四项。

 

高云:气候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负责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组织IPCC AR5各工作报告和综合报告的政府/专家评审、政府意见提交和最终谈判。作为IPCC AR5 主席团中国政府代表,参加IPCC管理制度构建和评估流程改革。自2002年起,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核心谈判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历次缔约方大会和谈判会议,负责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办公室有关工作。从事气候变化科学有关管理,IPCC工作的组织协调。

 

巢清尘: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正研级高工。任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未来海洋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第三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编写专家组副组长;十三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规划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城市与环境研究》、《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委。曾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编写专著七部。主要从事气候变化政策、海气相互作用、气候服务等研究。2004年起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

 

陈文颖: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973课题、国家发改委低碳发展宏观战略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欧盟第六/七框架计划课题等3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专/合著20余部,担任《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与《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领衔专家。主要从事能源模型、气候变化应对对策等的研究。《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减缓气候变化》及《IPCC第五次评估综合报告》的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