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官方微信
简体中文 | English

首页

博士生崔晓伟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发文

发布时间:2018-04-30

2月15日,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崔晓伟在博士生崔晓伟在农林科学领域权威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发表题为”中国亚热带红树林湿地固碳潜力相对强于陆地森林“(Stronger ecosystem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mangrove wetlands with respect to terrestrial forests in subtropical China)的文章。文章围绕中国亚热带地区红树林湿地与陆地森林的固碳潜力差异分析,利用涡度相关观测技术获取红树林湿地和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的CO2交换数据,发现红树林生态系统相对陆地森林具有高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低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特征,阐述了红树林湿地固碳潜力高于陆地森林的机理过程。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林光辉教授。


陆地森林在减缓气候变暖中起着重要的”碳汇“作用,同时红树林湿地被认为是碳密度最高的热带生态系统之一。但是关于红树林湿地与陆地森林的固碳潜力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未有针对两种生态系统间的固碳潜力定量分析,其控制固碳潜力差异的机理过程仍然不清楚。探索红树林湿地和陆地森林之间的CO2通量动态的差异本质,揭示碳循环机制和CO2交换速率可为全球碳循环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因此,该文章利用基于涡度相关碳通量数据,结合Landseberg模型和Lloyd - Taylor模型以及稳定同位素技术,对红树林湿地和陆地森林的固碳潜力及其生理机制开展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红树林湿地和陆地森林均显示为碳汇,但是红树林湿地的生态系统CO2净交换量(NEE)显著高于陆地森林,主要是由于红树林湿地高生态系统总生产力(GEP)和较低的生态系统呼吸作用(Re)决定的。



四个站点的日均碳通量年均变化及差异性比较(a是两个红树林湿地站点碳通量变化特征,b是两个陆地森林站点的碳通量变化特征,c是四个占地年均的GEP/RE的比值,d是四个站点不同碳通量差异分析)


通过Landseberg模型分析光合有效辐射(PAR)与生态系统净交换量(NEE)直接的关系表明,红树林湿地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Pcom),同时最大光合速率(Pmax)比陆地森林更高的。此外,ln(SOC)和δ13C的关系中显示红树林湿地具有低土壤有机碳(SOC)的分解率,从而导致比陆地森林较低的Re值。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是农林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依据JCR的数据近五年该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4.75。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1923173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