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相聚云端,弦歌不辍丨记阳坤教授的“网红课”
发布时间:2020-03-09
2020年的开始,注定是不平凡的。面对疫情,学校做出“延期开学、如期上课”的重要决定。清华师生们相聚云端,春季学期的课程顺利开讲!跟地学系的其他老师一样,“陆面过程”的任课教师阳坤教授也在课前做足了功课,而且他还对线上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以公开课的方式在地学系官方微博进行直播。目前这门课程的浏览量已经达到32万余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课”!
课前做足准备工作
在这个疫情突发的特殊阶段,把原本在教室讲授的课程变成“网红课”,对于阳老师来说,既是创新,也是一种新的挑战。一方面,“陆面过程”这门课在国内是首次开设,学科交叉性非常强,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并且要求对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非常扎实;另一方面,阳老师又把课程作为公开课来讲,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阳老师在备课阶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期间,他每天工作到凌晨,根据课程的学时安排,精心设计上课节奏,重点把握知识点的穿插,注重增强与学生的线上互动。
为同行师生增加专场
第一周的授课结束后,阳老师立即对课程做了相应调整,对国内做陆面过程研究的部分老师和同学们开设这门课的B班,上课时间是每周四晚上8:00—10:00。他表示,为同行师生增加专场,一方面是因为这门课在系官方微博直播后,感兴趣的师生越来越多,有很多老师认为这门课很重要并且很有意义,都希望加入课堂进行更系统专业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担心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所以每周四晚上的提前试讲,可以针对师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课件内容,为周五下午的正式上课做更充足的准备。
为提高教学效果出招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队参加阳坤老师的课程学习。研究所所长不仅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学习陆面过程,自己也准时进入课堂听课。第二节课结束之后,他还就“能量传输”的几种计算方式与阳老师交流。这样专门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探讨,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也在课后和阳老师做了深入交流。他表示,“陆面过程”这门课非常重要;阳老师的课程内容也很丰富、有条理。他还从学生接受能力的角度提了两个建议。阳老师都一一采纳。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教授在听课后与阳老师进行了系统探讨。他说,阳老师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丰富,大到每一节课的框架,小到物理量的量级,课堂节奏把握也非常巧妙。能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对于授课教师的备课有很大的挑战。他对阳老师在课堂上留下的思考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还有很多来自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态研究院、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青藏高原研究所、沙漠气象所等单位的从事陆面过程研究的一线科学家纷纷表示,能够系统地听阳老师上课,有很大的收获。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并表示今后愿意积极参与这种“云端”授课。
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
阳老师深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意见反馈并迅速改进,对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他一方面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请同学们即时回答,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还请助教在课后注意收集同学们的意见:
●阳老师的课非常有趣,甚至还用了微博直播!在感慨科技强大的同时,也感觉老师的备课不容易。在腾讯会议里不敢轻易解除静音,因为家里有很多杂音。不过还是很充实的,可以和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一起学到很多知识,一起交流进步。
●阳老师的课知识满满,收获非常多。从第一堂课看来,授课速度对我而言稍有些快,也因此体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非常重要。非常感谢阳老师能在预习阶段提供相关文本,这是我需要补充的内容;也感谢助教在线上教学这种模式下,在我遇到问题时及时提供帮助。总体感觉非常棒!
●阳老师讲的这堂课由浅入深,把这个陆地系统过程模式的整体框架先呈现给大家。有了大的picture之后,我对这个课就有了一个宏观把控,这非常有助于我对这门课的理解。阳老师的课程非常好地注重了宏观与细节的把控,让我受益匪浅。
还有很多学生通过微博的留言和私信方式表达了对授课效果的认同。
课程的成功源自清华教师的本真
作为地学系第一门在微博上进行直播的课程,阳老师的“陆面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次上课的视频,先成为热门微博,随后被“微博校园”和“清华大学”微博转发,目前浏览量已经达到32万余次!
课程的所有成绩都不是来源于巧合,而是来自于阳老师的精心准备和乐于传授知识的精神;所有的付出都不是为了虚应故事,而是为了让更多对课程感兴趣的人学到知识……
(来源:地学系官网)